close
我想~其它東協國家似乎是新的選擇地方。
更新日期:2007-05-28 記者:田習如


財訊此次轉業大調查發現,高達六成的三、四年級生有強烈意願想去中國大陸發展,顯示這群較有「老鳥危機意識」的受訪者,多將西進視為職業生涯再突破的轉機;但近年卻也出現一股「台幹回流」返台重尋出路的趨勢。

前進大陸?立足台灣?這個問題已經不只是旁觀媒體上吵翻天的話題,而是許多人切身面臨職場生涯轉折的思考重點。去中國市場工作究竟好不好?「登陸」成敗的關鍵何在?大陸經驗對於日後仍想回台有何助益?且參考各種「登陸老鳥」經驗談。

根據中研院二○○五年的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初步問卷結果,有高達七四%的一般民眾並無意願到大陸工作,然而本刊的轉業調查卻呈現四四%的職場人士很想西進,其中又以四、五十歲的零售、服務業中高階主管是最具意願的一群,反映了人到中年,或是在台事業擴充不易,或是個人成長遭遇瓶頸,往往就會寄希望於新興的中國市場這塊「機會之地」。

想升遷、想歷練 登陸工作需做好準備

職場人士考慮西進的最重要原因是認為「有更多機會可發揮及升遷」,多數受訪者也呼應社會上看好大陸市場,擔心台灣產業前景的傾向。而六年級生相較於前輩,有更顯著的比例認為赴大陸發展也是為了培養自己的附加價值。六年級前段班、曾任國會助理的吳芳銘,幾年前為了「想去看看」而就讀上海復旦大學企管所,又在朋友引介下任職北京一家台商不動產代銷公司,從事城鄉規畫相關的公關、整合等工作。他觀察,相較於早期台人赴陸多是提皮箱的中年中小企業人士,這幾年看到的面孔則多是帶著筆記型電腦的青壯年服務業人士,更有不少外商工作者是為了提高升遷機會而爭取登陸歷練。

不過,許多登陸老鳥的共同體驗就是工作文化不同、壓力指數比在台灣大很多,「在那邊抽菸和喝酒的量都多了很多」,吳芳銘說。他為了小孩、反中意識強的老爸,以及感到與大陸人做生意溝通成本很大、很累,現已回到台灣覓職。

現任全球人壽所屬投顧總經理的台灣投信界先鋒張夢翔,○一年因任職的安泰投顧被ING併購,集團積極準備到中國設立基金公司而派他到深圳,當時四十四歲的他,一方面非常看好大陸市場,一方面感到在台的職涯不會再有高峰,因此懷著極大的興奮舉家搬到對岸展開新局,不料一來因為母公司合併初期的摩擦大,使得一人在大陸打天下的他受到牽制;二來與中方合資的控制權問題也難搞,加上中國幅員大,經常耗時飛來飛去,使他每天壓力沉重、身心出現危機警訊,○三年在老婆果決之下回台。雖然他仍看好中國經濟前景,但現在只願以投資客和遊客的身分面對那片土地,不願再去工作。

本刊轉業調查結果也顯示,有四七%想到大陸轉業的三、四年級生最希望能受雇於台商,遠高於平均值,似與近年來台商在對岸用人已大量當地化的趨勢相違,值得有意者三思。原本被台商延攬到大陸開拓保養品通路事業的楊明勳就說,當初他想西進是為了累積經驗和建立市場人脈,以便日後創業,他認為隨著中國本地人才的素質迅速提升,台幹的優勢不再,台商仍會找台幹多是因為信賴而非專業,但這種考量也會隨中國市場成熟而降低。今年他已回台自創安星國際公司,準備利用大陸經驗通吃兩岸保養品市場。

如果不受雇於人,想要創業開展職涯第二春,西進好還是回台好?從王榮茂和劉柳樺兩人一去一回的創業經歷,可以歸納出一些實用原則。

股市超業西進開網吧 王榮茂創業、守成有撇步

九○年代是股市超級營業員,客戶包括黃宗宏、翁大銘、黃任中等股海名人的王榮茂,說他曾經連續五年每年都繳了逾千萬元所得稅,直到九八年台股金融風暴後看繁華落盡,不少昔日金主向他調頭寸卻不還錢;為免糾葛,他萌生離開台灣重起爐灶的念頭。二○○○年他先是逢低在上海連買了四套住宅,本來計畫搬過去做包租公的退休生活,後來又覺無聊,當時四十一歲的他於是計畫創業。

王榮茂說他在大陸創業的四大原則,一是要做現金流的行業,以免與大陸人做生意收不到帳;二是要做連鎖;三是技術上不受制於人,像開餐廳可能受制於廚師就不理想;四是門檻不能太低,因為他看到許多台灣個體戶在大陸創立泡沫紅茶之類小店,隔年就滿街都是大陸人的抄襲店家了。後來他決定開網吧(即台灣的網咖),因為大陸人開的網吧內部裝修、衛生極差,台灣去的如戰略高手卻又太高調,使他發現可走「中間路線」,用多一點投資、較好的陳設內裝打中價位市場。

雖然對電腦一竅不通,但考量賣的是環境、氣氛,王榮茂遂在○一年與原做裝潢業的台商朋友合資成立大茂公司,○二年推出第一家店,七個月就回收二五○萬元人民幣的開店成本,後來幾家台商電腦設備廠也找他合作。初嘗甜頭的王榮茂除了○三年SARS危機稍有停頓,後即快速展店,最多時在上海、深圳(因哥哥的電子廠在那裡,可兼顧)、大連(可把上海舊設備移到二線城市)共開了十四家茂字輩的網吧,但○六年又出現瓶頸。

一來是大陸寬頻漸普及、硬體降價,在家上網人口大增,同時王榮茂原以為的高門檻還是逃不掉被當地人模仿、削價競爭的命運,經營環境大不如前;二來是戰線拉太遠,大連的店異地管理不便,後來收掉一家;三來是上海房價上漲,又惹上消防法規的小麻煩,乾脆一口氣收掉兩家。原本平均一家店一年回本,後來變成二至三年才能回本,「爆發期過去了」,目前王榮茂的策略是守成為上;資本額三千七百萬人民幣的大茂,另轉投資五百多萬元到他哥哥的天鵬盛公司,想要利用網吧的通路銷售天鵬盛的MP3等產品。

王榮茂說他能勇於中年登陸創業,主因一是有收租資產的穩定收入,二是選對了合作的夥伴,降低前置作業的碰撞期。

與王榮茂的行進路線相反,劉柳樺則是近年一波波台幹回流潮中的創業類型。待過法商與台商公司的她,感到台商對外派幹部的照顧遠不如外商,「許多外移的台商,只想到cost down,往往忘了人的價值」。由於不願接受在低條件下被派來派去,六十年次的劉柳樺結束五年間來來去去的大陸經驗,在去年返台重新出發,自己當老闆。

進修累積新知、人脈 劉柳樺返台創業不害怕

劉柳樺創業仍立基於過去專長的行銷領域,只是產品不同,也不再只為一個企業服務,而是成立艾莉絲點子國際行銷公司,提供跨領域整合的行銷顧問,客戶包括由茶藝館跨足生機飲食的耕讀園等。為此,她特地報名經濟部委託政大智慧財產權研究所辦理的跨領域科技管理研習班,利用政府補助一半學費的資源進修。

其實○四年劉柳樺就開始上中央大學與上海財經大學合作的EMBA班,其中創業管理的課程讓她有系統的了解到創業這回事,加上同學中也有許多創業老闆,使她創業的念頭開始蠢蠢欲動,「上課之後,理性分析自己的條件,方向感就出來了」,不過最困難的是勇敢踏出去、離開大企業的庇蔭,結果她口中「刀疤處處」的台幹經驗,反增進了她回台創業的膽識。

有計畫的栽培自己和有紀律的儲蓄,是劉柳樺能夠穩健轉業的基礎,從二○○○年首度外派大陸開始,她就決定把收入約分三份:家用、儲蓄投資(A股基金、海外基金為主)及進修學習。除了參加在職課程,也會買書、報名國際管理大師演講會等等。她還刻意延緩EMBA課程的畢業時間,以和老師、同學有更多機會交流,認識更多朋友。

而創業的過程中,許多機會就是在朋友、老師的介紹下出現,例如她在班上旅遊宜蘭活動中意外發現一位琉璃老師傅,於是找珠寶設計師畫圖請老師傅做,產生了第一個自創品牌;後來又在老師介紹下與日本通路商Product Style合作,不過進軍日本的計畫被評估為包裝手法不如韓國飾品而延緩,讓她體驗創業之初不能野心太大、須做更多精細的投入。此外,一開始選錯夥伴也帶來一些挫折。而目前的創業夥伴江信賢也是回流台幹,雖仍在家族的傳產集團中歷練,但對創意行銷這一行更有興趣,因此瞞著仍在大陸打拚的父親而投入。

劉柳樺希望將台灣創意文化行銷國際,尤其利用大陸經驗擴展大中華市場,雖然第一年沒多少收入,但她以目前建立的合約試算,第二年起個人收入應該就能超過從前的薪水。她發現許多台幹到大陸就與台灣資訊斷線,等到想回台時往往找不到理想工作,她也建議有心創業者多留意政府優惠貸款、補助進修等資訊,幫助自己降低創業的資金、知識門檻。

http://tw.news.yahoo.com/marticle/url/d/a/070528/39/f1kg.html?type=new&pg=1
http://tw.news.yahoo.com/marticle/url/d/a/070528/39/f1kg.html?type=new&pg=2
http://tw.news.yahoo.com/marticle/url/d/a/070528/39/f1kg.html?type=new&pg=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s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