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手頭的股票,價值是幾千萬,甚至幾億、幾十億元,只要那錢還擺在股市裡面,我就不把它當錢看。」這是一位股齡逾二十年,最近幾年卻幾乎完全從台股抽離的某投信高層主管,所提出的股市贏家、輸家終極理論。在財富重分配大浪潮來臨時,積極參與賽局,絕對不能缺席嗎?那又為何有這套似乎自相矛盾的論調呢,其實這說法不僅不矛盾,還是股海揚帆、持盈保泰,亙古不滅定律,唯一需要補充說明的地方,只是時間上的短、中、長期分別,以及投入資金的比重差別。

    堅守原則 股海自保之道

    所謂時間上短、中、長期分別,與政壇的蓋棺論定說相當類似,回溯二十年前,台股加權指數從突破千點,到民國七十九年,短短三年餘內一路飆漲到一二六八二點的歷史高點,固然一時間造就了難以計數的億萬富翁,但緊接著而來的台股泡沫效應,短短半年餘內,台股又狂吐回萬點指數,讓台股股民深切體會到紙上富貴的真義。

    當紅主流標的 買股首選

    一位從交易場內投單小弟出身,在當年因緣際會、靠著炒股獲致數十億元財富的業內大戶,曾經這樣形容:「那幾年,我們這夥人當中,沒有賺個十億元以上的不叫賺錢;但吐回去的時候,沒有撇個十億元以上的,也都不算真正賠錢。」

    股海中的看他樓起、看他樓塌,還可以二十年前台股四大天王,及其他當年重量級大戶中獲得驗證,這些風光時動輒可調撥數十億、甚至百億元巨資,撼動操控股價的主力大戶,如今幾乎都已全面在台股絕跡,炒股失利、負債累累者固然比比皆是,官司纏身、名聲掃地者也不在少數,從大時代巨變、無窮慾望所提供給千萬股民的現世例證,突顯出股場真正的終極贏家,還是得遠離股市。

    有位早在民國五十年代台股集中交易市場開天闢地時,就藉著投資當年還有掛牌的台糖、台電,以及台塑集團股票,獲致巨富的徐姓大戶,從此便退出股市主力大戶行列,之後到他過世的三十多年期間,都堅持以不超過總財富二成資金,且絕對不墊款融資、擴張信用的方式操作,行情不對時,更可以幾年不碰股票。根據一位資深市場人士形容,在早年台股上海幫大戶行列中,這位徐姓大戶是眾人公認的股市贏家。

    一位出身傳播界的黃姓實戶,則是提出了他的股場不敗贏家定律,在實地拜訪過許多產業界專家、老闆後,他所獲得的心得是最好能投資自己熟悉,或有真正下過功夫研究的產業,這樣才能有效掌握它的景氣脈動,從事波段操作或長期投資兩相宜;如果無暇或無法深入鑽研產業環境,那選擇市場資金匯聚的當紅主流標的,也不失為相對容易獲利的贏家策略。

    另外,一位從小本投資,在股市賺進第一桶金,並一路在市場獲致上億財富的葉姓實戶,則是以親身經驗分享給理財一族,他強調,十多年前月薪才三萬元的他,用辛苦上班三年,所節省下的六十萬元投入台股,時序上正好避開民國七十年代台股崩盤走勢,並在民國八十四、五年中共對台文攻武嚇,政府基金開始入市救台股之際,憑著中華民國應該不至於就這樣垮台的想法,傾全力投入台股。 葉姓實戶回憶他當時的策略,是將手頭已投資累積到約二百萬元的資金部位,再結合標會、抵押房產取得的三百萬元資金,總計五百萬元,再從事融資操作,將投入股市部位擴大到一千二百多萬元,傾力擴張信用、重押的結果,那一波他賺進生平第一個一千萬元。

    有了這筆千萬資金後,葉姓實戶也承認,要成為股市贏家,最難的就是第一桶金,等資金部位到了一定的經濟規模後,錢滾錢就相對容易的多了,心頭的壓力也自然小得多,財富累積反而更加順利。葉姓實戶強調當時他之所以敢這樣奮力一搏,主要是考量自己當時未婚、年紀才三十出頭,輸得、也還得起這筆錢。

    墊厚口袋深度 邁向贏家路

    但他也提出一位好友的失敗案例,民國八十九年台股衝上萬點,股市整體融資餘額攀升到近六千億元的歷史高點,這位好友為了不想錯過財富重分配的契機,到了萬點之上、投資大環境又每況愈下之際,還積極抵押房產、融資交易,行情一路狂瀉而下,這位朋友又沒有善設停損點,等到戶頭融資維持率跌破一二○%,本金慘賠七成以上,在融資部位補到手軟下,終究難逃融資股票慘遭斷頭厄運,清點災情,這位朋友不僅本金全數虧光,還欠了一屁股「外債」,淪為股市輸家。

    經歷多年股海浮沈、看過幾波財富重分配風潮後,葉姓實戶得到一項結論,那就是「絕大部分的財富,最後還是落到有錢人手裡,要成為贏家一定先要讓自己的口袋夠深」。 

【蔣國屏】
工商時報2007.07.0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s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